重要事项

福建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6-2017学年)

发布时间:2018-01-04

福建师范大学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6-2017学年)

201712

目 录

前 言1


  福建师范大学是教育部与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福建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我国建校最早的师范大学之一,前身为1907年由清朝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学校坐落于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校本部现有旗山、仓山两个校区,占地面积约4000多亩。当前,学校正积极融入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州新区、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等国家战略,深入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和“双一流”建设,朝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目标不断奋进。

第一部分 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理念,大力弘扬“知明行笃、立诚致广”的校训精神和“重教、勤学、求实、创新”优良校风,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着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二、本科专业设置与分布

学校的本科专业设置与布局调整工作,始终以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为导向,主动对接福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的基本原则,积极调整和优化本科专业结构,通过改造传统专业,提升优势专业,培育特色专业,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为福建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输送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学校着力构建“一流文科、高水平理科、有特色工科”的学科体系,扎实优化专业结构,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2016-2017学年,学校本部共有招生专业76个,分布在23个教学单位,涵盖文、史、理、工、教、经、法、管、艺9个学科门类,其中,教师教育类专业19个(含兼招专业4个),占25%;非教师教育类专业57个,占75%。从授予学位类型看,工学类专业18个,占23.7 %;理学类专业14个,占18.5%;管理学类专业12个,占15.8%;文学类专业9个,占11.8%;艺术类专业10个,占13.2%;教育学类专业6个,占7.9%;法学类专业3个,占3.9%;经济学类专业3个,占3.9%;历史学类专业1个,占1.3%

三、在校学生情况

2016—2017学年,校本部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3638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78.13%。生师比为17.54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2016年,校本部招收本科生5850人,全额完成原定的招生计划,生源质量较往年有进一步提升。

(一)校本部师范类专业生源质量再创新高。提前批文史类、理工类的常规志愿生源充足,第一轮文史类投档分为531分,超过省本一线30分(2015年超过省本一线25分);理工类投档分为520分,超过省本一线55分(2015年超过省本一线41分)。我校提前批第一轮投档分与与省内执行本一线的师范类院校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13年提前批第一轮投档分超本一线分数统计表

年份

文史类

投档分超过省本一线分数

理工类

投档分超过省本一线分数

2016

30

55

2015

25

41

2014

20

27

23年提前批第一轮投档分全省排名一览表

年份

文史类

投档分在全省排名

理工类

投档分在全省排名

2016

3618

17340

2015

4249

20137

2014

5000

26726

(二)免费师范生生源质量良好。根据省教育厅安排,2016我校继续作为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高校,招收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免费师范生200人,实际录取184人,计划完成率为92%2015年完成率89%),生源质量总体良好。

(三)省内生源质量有较大幅度提升。校本部本科一批普通专业第一轮平行志愿生源充足,文史类投档分为527分,超过省本一线26分(2015年超过省本一线22分);普通理工类投档分为503分,超过省本一线38分(2015年超过省本一线34分)。

33年普通本一批第一轮投档分超本一线分数统计表

年份

文史类

投档分超过省本一线分数

理工类

投档分超过省本一线分数

2016

26

38

2015

22

34

2014

26

27

(四)省外生源质量明显提升。我校2016年跨省招生的24个省份中,有21省份整体或部分专业按本科一批招生;在安排我校本一批招生的省份中,所有省份均在本一批完成招生任务。多数省份投档线明显高出当地本一线,投档分数线集中在高于本一线20-50分之间,较往年10-20分的涨幅。其中首年升入本一批招生的黑龙江省,理工类投档线超出本一线48分,文史类超出本一线35分。

(五)艺术体育类生源质量保持良好态势。我校音乐学、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以及体育类专业继续保持省内最优质生源。在省外,除音乐表演专业实行校考外,其他专业首次面向江西湖南辽宁四川河南湖北安徽浙江广东等9个省份承认所在省份统考成绩,不仅全部完成招生计划,且生源质量较好。

第二部分 师资与办学条件

一、师资数量与结构

2016-2017学年,校本部1795名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员99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66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青年学者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含海外)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成员3人,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评审组召集人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9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9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2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9人,历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8人。学校已经形成一支素质比较优良、结构比较合理、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

4 2016-2017学年校本部专任教师学位情况一览表

职称

学位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未评级

合计

占总数比例

博 士

272

349

215

0

30

866

48.25%

硕 士

39

183

440

35

2

699

38.94%

学 士

44

99

60

7

0

210

11.70%

其 它

2

9

6

3

0

20

1.11%

小 计

357

640

721

45

32

1795

二、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

学校坚持执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将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作为职称聘任(聘用)的基本条件。2016-2017学年,校本部在岗的906位教授、副教授中,为本科生授课的有865人,占93.93%

三、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着重保证本科教学经费投入,2016 -2017学年,学校投入本科教学专项经费9445.6万元,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5012.56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120.55元;“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经费1200余万元,实验室建设设备维持费1100万元(含中地共建项目教学平台700万元),本科教学实习和实践实训经费200余万元,公共教学场所和设施建设经费530万元。

四、教学基本条件

学校办学条件优良,整体布局合理,教学设备齐全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充分保障。

(一)教学场所空间宽裕。学校建有教室204114㎡、实验室和实习场所94059㎡、专用科研用房15792㎡、体育馆49957㎡、图书馆47466㎡、会堂8570㎡,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5.70㎡,生均占地面积72.34㎡,生均宿舍面积13.98㎡。

(二)教学仪器设备充足。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34亿元,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9155.62万元,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16.87%;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41.16台,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82万元。

(三)教学科研平台高端。获批建设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全国仅7个),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核心协同单位之一)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部省级科研平台65个。

(四)图书资源丰富。图书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现有纸质图书总量近400万册,电子图书近300万册,收藏丰富的古籍、善本、碑刻、字画、地方文献、早期外文原版书籍和“五四”前后代表性报刊,生均纸质图书135.04册。

(五)教学信息化设施完备。校园网络设备完善、应用广泛,实现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对本科教学全过程实行信息化管理,拥有可视化网络多媒体管理系统,实现全校所有公共多媒体教室实时监测和反馈。设置学生自助打印系统,建成教学云平台并上线运行,广大教师可在平台上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第三部分 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深入推进本科专业建设

(一)继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学校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的总体原则,结合学校《“十三五”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继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停办招生就业困难、缺乏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专业,重点增设产业急需的工科和应用文科专业。2016-2017学年增设金融工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同时停招市场营销、网络工程专业。加强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凡申请进行专业调整的必须聘请校外专家进行论证,由学校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审议后报校长办公会议研究决定。

(二)加强专业建设与管理。设置新专业建设启动经费,助推新专业快速步入轨道,在培养和引进教师方面优先考虑新增专业建设需要。加强专业建设日常管理,组织复合材料与工程等15个专业开展增列学士学位授权自查工作;开展专业名称变更的学位授权点备案工作,将广播电视编导、服装设计与工程、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美术学和环境设计等9个专业学士学位授权类型变更为艺术学类;完成“融媒体产业与艺术”“旅游文化产业管理”“化工新材料”等3个专业群建设成效调研工作。

二、扎实开展课程和教材建设

(一)完善课程体系。继续完善与培养目标、社会需求相适应,与通识教育、专才培养相结合,与学段、智力开发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协调不同课程类别间的比例关系,合理配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适当加大选修课比重,鼓励学生跨学科、跨学院、跨校选课,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尊重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和衔接性,合理设置课程开课顺序;加强专业导论课程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学院将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融入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建立和引进创新创业教育类在线开放课程。

(二)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继续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组织体系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用好学校现有2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61门省级精品课程,并从超星尔雅、东西部高校联盟、智慧树网、UOOC联盟引进MOOCs课程77门,选修总人数12318人,平均注册学习率为83.8%,课程平均通过率为73.6%发挥教学云平台海量的教学科研资源优势,推动教师在该平台完成18门课程建设并上线运行,力争3年内推动全校所有课程在教学云平台上线运行。组织12名教师参加省高校在线教育联盟“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管理培训班”;推荐6名教师作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审专家库人选;组织申报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课程获得省级立项(具体见下表),其中4门课程在“爱课程”网站上线开放。

5 2017年立项的省级在线开放课程一览表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课程负责人

1

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C专业课(含学科基础课)

袁勇麟

2

台湾历史与文化

C专业课(含学科基础课)

谢必震

3

中国现代文学史Ⅰ

C专业课(含学科基础课)

辜也平

4

走进性科学

A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

江剑平

5

近现代闽籍文人@福建文化

B公共课

吕若涵

6

运动生物力学

C专业课(含学科基础课)

范毅方

7

离散数学

C专业课(含学科基础课)

杨淑群

8

网络安全原理与技术

C专业课(含学科基础课)

陈志德

9

C语言程序设计

C专业课(含学科基础课)

曾智勇

10

中学化学实验及教学研究

C专业课(含学科基础课)

陈 燕
许丽闽

11

日月地与人类

C专业课(含学科基础课)

余 明

(三)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坚持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加大实践课程学分比例,积极构建“五性一体”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即:基础性,开足教育部规定的专业核心课程,并精选大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相对稳定的课程内容;开放性,密切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充分吸收优秀文化融入课程建设;先进性,开设校本特色课程,建立课程内容动态更新机制,体现学科知识发展的前沿方向;综合性,推进课程内容重组融合,开设联合课程或跨学科课程;研究性,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基本导向,引入项目教学、课题教学,将教师科研成果向课程资源转化。

(四)科学选用教材。坚持高标准、重引领的原则,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百强”出版社出版的规划教材、各级各类精品教材和获奖教材,较好保证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先进性。2016-2017学年两个学期选用全国规划教材或“百强”出版社出版的优质教材比例分别为89.01%87.40%

三、稳妥推进教学改革

(一)修订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当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及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目标任务,组织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优化课程模块设置,增设个性发展课程和创新创业类通识教育必修课,满足不同类型学生选课需求;设置个性化培养周,鼓励各专业在个性化培养周开展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研究型人才培养。继续推进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经济学基地、地理学基地、体育与艺术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等4个基地6个专业建设,贯彻落实学分制、辅导员制、班导师制、大类招生制、项目制、奖学金制、分流制、教授博士主讲制等一系列制度,对基地班学生实行精英教育,给予特殊优惠政策,使国家基地在本科教学改革中成为先行者、排头兵,切实发挥示范、带动、辐射的作用。完善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生物5个“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开设研究生课程和科研创新实践课程;开展小班教学、“双语教学”“精讲多练”“课堂讨论”等多样化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训练,选送“实验班”学生赴国内外著名高校交流学习,培养其科研兴趣和创新能力,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

2.应用型人才培养。推进教师教育、法律、新闻传播和工程师等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从“选拔优秀学生、配备优质师资、优化课程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拓展学生视野、完善评价体系”几个方面加强改革,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开展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围绕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着力提升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不断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

3.复合型人才培养。坚持实行“辅修专业(学位)”制,鼓励品学兼优且学有余力的学生修读跨学科门类的另一个专业(学位),构建复合型知识结构。2016-2017学年学校开设辅修专业5个,辅修专业(学位)的学生数705人。继续扩充全校性公共选修课课程资源,开设更多符合学生兴趣爱好和职业发展规划的选修课程,2016-2017学年开设各类公共选修课253门,其中在线开放课程111,较好地满足了学生的选课需求继续推进转专业工作,2016-2017学年共167人完成转专业。通过跨学科辅修、多样化选修和转专业学习不断提升复合型人才特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

4.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学校建立健全融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设立专门学分,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灵活修读制度,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类慕课建设。设置个性化培养周,组织各学院实施创新创业相关活动。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除国家、省级支持经费外,学校每年投入100多万元配套经费。获国家级项目42项、省级项目64项,设立校级项目179项,参与学生超过10000人。学生创新研究成效明显,依托项目发表研究论文57篇(部分发表在EI收录期刊或中文核心期刊),学生为第一作者的文章有40篇,学生在项目研究中的主体性表现更加明显。学生创业意识教育不断加强,学生在全国第二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三个铜奖,在校创业青年代表在团中央主办的全国首届“中国青年APP大赛”、福建省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中屡获佳绩。

(二)以“名师实验班”为切入点,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学校在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改革项目的基础上,再次获批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实施院校,以“名师实验班”为切入点,以“七大对接”为特征,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

1.坚持一线名师与未来名师对接。利用承担国家级、省市级名师培养的平台和机会,组织学生参与一线名师的高端研训;利用福建省名师工作室,组织名师为学生开设“中小学名师论坛”,让学生参与名师团队,加入名师工作室,实现一线名师带未来名师。

2.坚持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对接。通过创设名师书院,设置教育名著导读课程,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设立名师实验班实践基地校,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创新和展示平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3.坚持教师技能与综合素养对接。专门建设技能训练中心,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提升学生的教学技能;着力提升礼仪形象、思维科学、审美艺术、传统文化等教师综合素养;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师范生素质大赛,以赛促训,以赛促练,在竞赛中增长才干、提升素养。

4.坚持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对接。要求每位学生都要独立完成一个课题(立项),完整经历教育科学研究全过程;将教育实习分为见习、实习和研习,结合实习进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相关课题研究,初步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功,培养研究意识。

5.坚持学科文化与跨学科文化对接。充分发挥名师实验班多学科、宽领域的特点,组建跨学科课程团队,深入中小学开展特色校本课程;实施多学科联合组队实习,共同开展教育教研活动,实现跨学科学习与融合;组建跨学科课题研究小组,实现学科思维碰撞,促进专业融合。

6.坚持大陆学习与台湾研修对接。利用对台独特优势,突破学习区域局限,在台湾高校、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研修基地,每年组织学生赴台开展教育研修,深度考察台湾中小学教育;聘请台湾地区名师授课,开阔学术和专业视野,与台湾师范生开展教育主题交流活动。2017年组织2013级名师实验班39名师生赴台湾东海大学开展为期半个月的研修活动。

7.坚持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对接。建立长效跟进机制,每年对毕业学生进行回访,解学生发展情况,指导他们参与本地名师工作室,帮助解决职后教学困惑;聘请优秀毕业学生返校担任实践导师,实现传帮带

(三)继续加强教学改革理论研究。积极引导广大教师以立项形式投入教学改革,推进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紧跟当下高等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紧密结合学校教学改革实际,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大胆改革创新,取得了不少显著成绩。评选2017年校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特等奖3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6个),在此基础上获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项4项。此外,我校还获得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职业教育一等奖1项,获奖教学成果奖的等级及数量位居省属高校首位。

开展2016年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工作,获批省级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2个(含创新创业教育项目4个);2个试点专业、3门精品资源共享课获批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项目。开展2014年度23个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题验收工作,优秀项目7个,占30.43%;合格项目16个,占69.56%。完成201544个(其中重点项目5个,一般项目24个、青年项目15个)本科教改项目中期检查工作。

(四)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举办第七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开展2016年度本科课堂教学优秀奖评选,积极推动广大教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在本科教改立项中优先支持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的项目。推进小班化教学,继续在“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涉及的20多个专业中提升小班、小组教学比重,并逐步推广到其他专业。2016-2017学年,30人以下教学班级达1701个,占全校教学班级总数24.78%。推动信息技术与本科教学深度融合,支持和鼓励任课教师积极探索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案例教学、情景仿真、模拟训练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五)积极扩大“名师讲堂”的示范和辐射效应。发挥“名师讲堂”在“福建省十佳社会科学讲坛”的平台优势,继续邀请专家学者、业界精英面向全校师生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讲座报告。2016-2017学年共举办29场“名师讲堂”专题讲座,累计开展205场,受到学生普遍好评。同时,通过部分名师的示范性教学,对青年教师投身教学改革、提升教学技能产生积极影响,使“名师讲堂”在普及学科前沿、聚焦社会热点、引领教学改革、拓宽专业视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六)积极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学校积极推进科研与教学同发展、相促进,坚持把握“三要求”:一是要求教师把学科发展前沿、本人研究成果充实到教学活动中,把创新意识、科研方法贯穿在教学活动中,使教学内容具有先进性和新颖性,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学精神;二是要求各类科研实验室,特别是教育部和福建省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向本科生开放。目前我校所有科研创新平台都吸收本科生作为研究助理。三是要求学院开放重大科研项目、教师开放个人科研课题,吸引并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据统计,2016-2017学年有30%左右科研项目吸收本科生参与研究,参与研究的学生中90%通过参与项目完成学位论文;在获批的42项国家级、64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中,部分是通过学生深度参与教师课题研究获得的。

四、不断强化实践教学

(一)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保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经费投入,发挥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加强学生实践实训中的积极作用。积极组织参与国家级省级项目申报,2016-2017学年,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移动通信系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美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联网及信息安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截止目前,我校共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含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涵盖了理、工、经、教、艺术等学科门类,起到较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另外,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的1个虚拟仿真实验项目通过省里评选并推荐参评2017年国家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二)加强实习实训工作和基地建设。继续建好185个稳定性高、覆盖面广、在行业有一定影响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发挥基地的资源优势,安排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生产实习、课程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假期社会实践,以及开展创新性实验、课外科技活动等,并获得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指导教师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出版多部实践教材、获得多项省级课题。

(三)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和改革。加强过程管理,实现从选题、开题、撰写、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全程监控。增强导师力量,原则上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加大抽查力度,采用中国知网进行毕业论文检测的比例不低于30%,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各学院,敦促学院根据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梳理和整改。评出111篇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对获评学生和指导教师颁证表彰。推动传播学院、美术学院开展多样化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支持学生以创新训练项目成果代替传统毕业论文(设计)。鼓励工科专业紧密对接行业企业生产(管理)一线实际,扩充选题来源,提高毕业设计比例,2016-2017学年,数字媒体技术、通信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比例超过90%,网络工程的毕业设计比例达到100%

五、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学校坚持“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总目标,注重创新文化培育,把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坚持“五结合”工作模式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一)坚持制度保障和经费投入相结合。加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对大学生创新创教育工作的统筹指导,不定期通过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就全校的创新创业工作进行部署和研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研究规划、统筹协调和具体组织实施工作。持续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每年投入不少于100万元项目经费,支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设立3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100万元的“福建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学金”;每年给予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创业中心5万元的建设经费。鼓励和支持各学院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公益团体、企事业单位、基金会、校友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对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风险投资,为大学生创业实践和成果孵化提供资金保障。

(二)坚持课程改革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根据学校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精神,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重新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立创新创业学分,调整课程结构,培养和引进相关教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发挥第二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作用,举办创业大咖讲座、大学生创业沙龙、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在校园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依托科技创新与创业中心、跨境电商协会、创业与管理协会等学生组织和社团协会,举办“创新成果展”“创意成果展”“创业成果展”“七十二次心跳电梯演讲”“校园生存挑战赛”“期货挑战赛”等品牌活动。

(三)坚持创新能力培养长期效益与项目显性带动相结合。学校致力于抓好学生创新研究能力基础,一方面,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逐步形成团队自由组合、项目自主申报、过程综合管理、教师科学指导的项目运行模式,通过严格过程管理、明确结题标准、施行淡化等级、注重绩效奖补等措施,提升项目建设质量,参与创新创业训练、实践的学生逐年增加。另一方面,通过开放实验实训平台、本科生带课题进实验室等举措,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省、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和大学生数学建模、程序设计、电子设计、软件设计以及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等赛事。学科专业竞赛之外,更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等为龙头,组织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以训促创、以赛促创”,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四)坚持面向全体与关注重点相结合。学校面向全体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普适性的创业基础培训,让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都接受创业培训,让准备创业的大学生都得到创业指导,让已创业的大学生都享受创业扶持。政策面向全体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有意愿且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校内大学生创业项目进行分类引导,对在传统产业运用成熟商业模式进行创业的生存型创业项目给予奖励和技能指导;对以创新的商业模式在传统产业进行创业的发展型创业项目予以支持和引导;对拥有核心技术竞争力产品或服务的创新型创业项目进行重点帮扶。对于家庭困难毕业生开展创业实践,给予更多的支持,在项目辅导、团队组成、资金奖补上进行倾斜,涌现出福建省道德模范楚玉春等大学生创业典型。

(五)坚持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资源开发相结合。学校在专业教育教师队伍和政工干部队伍中,选拔一批具有实践经验、创业能力、就业指导资格等创新创业背景的教师作为承担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任务的专职讲授师资,组成“讲授团”,同时,聘请校外科研人员、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成功创业校友、各类创新创业赛事评委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兼职授课或指导教师,为师生开设创新创业专题讲座、创业沙龙等,并负责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此外,学校注重发挥协同力量,与全国知名创业平台和本土企业联合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建设,引导市场创投资金进校挖掘项目,打通优质创业项目与社会资本的联系通道。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坚持加强内涵建设,着力实施师资素养提升计划,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全国高校教师网络系列培训等,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抓好新进教师师德师风教育,通过新进教师入职培训、主题团训活动、专题讲座,让全体教职工树立知校爱校荣校意识,加强高校教师思政政治教育,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优化学位(学历)结构。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学校投入117万元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学位水平,全额资助教师攻读教育部直属、985重点大学博士学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后,可以项目形式申请科研启动费。

(三)构建教师国际化能力提升平台。充分利用高水平大学建设有利条件,推动教师的发展与国际接轨。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校际交流和院际交流等渠道,积极选派教师到国(境)外交流和进修。教师获得国家和省级留学奖学金资助外,学校再按照国家外专局的经费资助标准,给予配足配齐。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出国外语培训,并给予支持全部的培训经费,有力提升教师出国访学的成功率。2016-2017学年,我校积极选派教师赴国(境)内外进修培训400多人次。

(四)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创新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成长“阶梯培训”模式,针对入职1-3年的新教师开展“基础培训班”,针对任教年限3-5年以上的青年教师开展“提升培训班”,通过召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研讨班,举办“微格教学设计与演练”工作坊、开设大学课堂教学技能经验交流、MOOC(慕课)的设计与制作、翻转课堂和“微课”等专题讲座,有效促进青年教师掌握新技术、新本领,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五)搭建教学工作交流平台。设立“教学工作坊”动态交流平台,邀请具有资深教育学或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一线教师、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学院分管教学有关人员参加,促进教育教学研究,推广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教学咨询服务。建立青年教师研讨班QQ群,努力为教师创设多样化教学培训与交流的平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六)发挥教学奖评选和教学竞赛的激励作用。开展第二届“集英助教基金”教学奖和2016年度本科课堂教学优秀奖评选工作,共评出23位第二届“集英助教基金”教学奖获奖教师和812016年度本科课堂教学优秀奖获奖教师,通过发挥教学评选的激励作用,推动广大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第四部分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坚持“健全组织、完善标准、强化监管、及时反馈、持续改进”的原则,不断完善由目标、标准、执行、评价、反馈、调控、改进等组成的具有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一、完善本科教学质量监测制度

加强本科教学工作顶层制度建设,完善由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院系为基础、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强化教学质量责任制。落实党政领导研讨教学工作会议制度,促进校院两级党政领导研讨教学常规化、制度化。坚持每学期初召开本科教学工作部署会议,年末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专题会议;每三年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综合性会议;校长办公会议坚持每学期听取本科教学工作专题报告。学院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党政联席会议每学期至少两次专题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成立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和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根据严格执行《本科教学工作委员会章程》,将与本科教学改革、管理有关的重大决策、重要制度等事项提交委员会进行审议。

继续修订完善本科教学管理制度,先后制定(修订)《福建师范大学关于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若干意见》《福建师范大学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意见》《福建师范大学跨学院选课实施办法(试行)》《福建师范大学普通本科学生学籍学历管理细则(试行)》《福建师范大学“免监考班级”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本科教学管理制度。

二、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控

继续落实日常本科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强化本科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坚持期初、期中、期末“三段式”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和“领导听课周”“教学工作报告”和“随机性教风学风抽查”制度。继续组织学生在期中对任课教师进行教学满意度调查,期末进行终结性教学质量评价,让任课教师及时了解自身课堂教学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式,调整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相长。2016-2017学年参评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占90.21%。加强“教学督导员”和“教学信息员”两支队伍建设,根据本科教学实际需要确定不同的听课对象,本学年组织教学督导员重点对公共课教师、教师教育类教师及学生评教成绩靠后教师进行听课,共听课1053人次1630课时,有力促进青年教师成长,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发挥2016-2017学年78个“免监考班级”的辐射示范效应,进一步推进良好学风、考风的形成。

加强教学质量检测与评估。根据福建省教育研究评估中心安排,完成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专家组充分肯定了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一致认为,“福建师范大学本科教学达到其自身设定的目标,是一所名副其实的百年强校”。专家组还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本科教学工作水平意见和建议。学校结合专家们的意见建议,精心制订整改方案,坚持问题导向,加大落实力度,不断提高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三、开展教学质量实时反馈

通过教学检查通报、学生信息员教学反馈、教学工作例会、师生座谈会、教研活动、个别谈话、领导接待日、工作网页、微博微信、信访提案等形式,及时向相关部门和师生反馈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对师生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予以答复。2016-2017学年,学生通过学生服务联动中心提出的有关本科教学的问题274个,广大师生还通过其他途径提出意见建议近200条,学校已全部进行回复。继续做好学生“学期学业成绩单寄送”和“学业预警”工作,对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学业危机警告,加强家校联系,积极帮扶学生成长。

第五部分 人才培养成效

一、本科生毕业情况

2016—2017学年,校本部毕业生总人数为6236人,毕业人数5969人,毕业率为95.72%,在符合毕业条件的学生中学位授予人数5960人,授予率为99.85%。校本部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为97.17%。具体就业(升学)比例详见下图:

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较高,据统计,用人单位对我校2017届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达到99.23%,具体情况见下图。

毕业生对就业情况总体满意,在参与调查的3000余位毕业生中,80.99%的毕业生认为自己初涉职场时获得了一份与自己的职业预期总体相符的工作。73.94%的毕业生对自己目前的薪酬水平表示认可。92.09%的毕业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感到基本满意,并有80.93%的毕业生认为未来几年内,自己所在的工作单位拥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对未来就业前景较为看好。

二、本科生获奖情况

我校学生在各级各类赛事中表现优异,例如,在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总分创历史新高,实现在“挑战杯”赛事中连续四届国赛夺金。2016-2017学年,累计获得国家级赛事奖项139项、省级105项,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过硬的专业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为学校赢得良好声誉。

7 2016-2017学年学生获得的部分国家级奖项一览表

类别

赛事名称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师范生技能类

第六届“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学前教育)教学技能大赛

5

(含1项特等奖)

1

 

第八届全国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暨自制教具与设计实验展评大赛

7

3

2

全国第九届大学生与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暨自制教具与设计实验展评大赛

9

4

5

第四届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

1

2 

1

第五届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

1

1

第十五届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

1

创新创业类

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1

1

4

第七届“华为杯”中国大学生智能设计大赛

3

6

3 

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数字媒体科技作品及创意竞赛

1

1

1

第四届“大唐杯”全国大学生移动通信技术大赛

1

1

2017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8

 

第41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

1

2

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1

第二届“创青春”中国青年互联网创业大赛

1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

2

4 

文艺体育类

第17届世界青年羽毛球锦标赛

2

里约奥运会女子举重63公斤级比赛

1

第13届全运会女子花剑团体赛

2

1

2016年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

1

1

1

“石狮杯”第16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

1

1

2

“中兴通讯杯”2016年中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

2

4

4

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

2

第13届全运会女子举重63公斤级决赛

1

第29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1

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2

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军事训练营

1

1

2

第18届齐越朗诵艺术节暨全国大学生朗诵大会

1

  

第六部分 特色与发展

一、巩固教师教育特色和优势

在学校110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教师教育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学校结合办学实际,深入贯彻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全方位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福建省教育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高素质教师培养的示范基地和教师教育领军学校,教师教育特色在学校的办学实践中,进一步强化和彰显。当前,在全面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进程中,学校继续秉承“做优做强”的思路,不断完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修订教师教育培养方案,完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师范生专业技能训练,推进国家级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建设,提升服务基础教育质量,继续保持和强化教师教育的优势和特色。20176月,副校长郑家建教授领衔的“回归师范性:在更高起点上的再出发——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综合改革”项目获省级重大教改课题立项,学校将以此为起点继续优化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拓展师范性,继续增强服务基础教育能力水平,践诺师范性,继续巩固教师教育办学特色优势,彰显师范性,努力探索一条深化综合性大学教师教育综合改革的普适性道路。

二、提升合作办学水平

继续与台湾部分高校开展“3+1”合作办学,加强双边沟通协作,邀请台湾相关高校参与“闽台合作项目”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论证,推进“闽台合作项目”顺利开展。继续推进与日本京都情报大学院大学合作举办“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形成以国际化办学为重点的开放办学观、以个性化培养为核心的多元质量观。深化“校校、校企、校地”合作,建立科教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调动各学院改革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统筹各方力量、整合各种资源,支持相应的学科专业与中小学、地方教育局、实务部门、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产业发展需要对接,推进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协同。

三、完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坚持将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和优势,遵循整体性、创新性、系统性和激励性原则,形成了以社会实践、志愿活动、文体活动为依托的特色鲜明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坚持以社会实践锤炼学生品格,每年寒暑假坚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万家事,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017年暑期,我校301支重点社会实践团队立足八闽,辐射全国,深入基层学习,观察国情社情,活动受到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福建日报等多家媒体近300次新闻媒体报道。其中,我校实践队在“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季专项活动获得第一名,我校组织的“雏廌筑梦”实践队河小禹专项活动获得了2017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的称号。坚持以志愿服务培养学生奉献精神,不断推进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引领团员青年以实际行动做高尚事、领时尚风,用奉献彰显青春价值。组织志愿者开展深入社区、福利院、农民工子弟学校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活动100多场(次);坚持推动校园文化繁荣发展,充分发挥学校“十佳社科讲坛”优势,在全校学生中开设各类讲坛活动,使学生近距离感受名师风采,激发学习兴趣;举行大学生科技节,提高学生的科普知识和创新能力;举办各类专业技能大赛,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承办福建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挖掘与培养校园文化艺术精品;继续举办“高雅艺术走进学生”音乐周,提升学生文化艺术修养;举办师生趣味运动会,引导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结合重要节庆日,“感恩教师节”“亲情中秋节”国庆游园等主题文体活动,积极营造向上向善的校园文化氛围,助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第七部分 问题与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2016-2017学年,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很大进步。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有待继续强化,学院办学活力未能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与课程体系构建之间的契合度、课程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均有待进一步加强,仍然存在因人设课现象;各学院个性化、特色课程的建设相对薄弱,课程共享度低,课程的放开度不够;科研反哺教学、促进教学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些深层次问题束缚着本科教学改革的推进和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二、对策和措施

(一)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二级学院目标管理责任制改革,突出学院办学主体地位,通过完善学院工作体制、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重构校院两级权责体系、建立保障监督评估机制、提高工作执行力等举措,从根本上激发和释放学院办学活力,实现由“校办院”向“院办校”转变。

(二)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协调发展

紧紧围绕学校“一流文科、高水平理科、有特色工科”学科专业发展规划,稳定本科招生规模,优化招生专业结构,适当提高文理基础学科专业招生比例,增强基础学科专业向应用型专业输送研究生的能力。完善专业设置标准,健全专业设置程序,动态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对接实施“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建成若干个直接服务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群。

(三)实施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工程

坚持以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驱动,推进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继续完善由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拓展、创新创业、实践环节组成的课程体系。探索建设与课程深度融合、表现丰富的新形态教材,争取更多教材入选“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启发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推进教师指导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资源。改革考试方式体系,建立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多元评价方式,注重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紧跟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形势政策,开展新一轮“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争取获得更多国家级、省级建设项目和专项资金,通过本科教学理论研究促进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

附件: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附件

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序号

项 目

数 据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78.13%

2

教师数量及结构

校本部专任教师1795人,其中高级职务教师997人,占51.75 %,博士学位教师866人,占48.25%

3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校本部本科专业83个,其中招生专业76个,增设金融工程和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停招市场营销、网络工程专业

4

生师比

17.54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82万元

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9155.62万元

7

生均纸质图书

135.04

8

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总数

电子图书2828545种,电子期刊42118

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

15.70平方米,1.5平方米

1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2120.55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

4433.04万元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值)

482.87

13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自然年度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生均值)

519.5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学年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一门)

2714

15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可按学科门类)

法学占19.85%,工学占29.14%,管理学占21.98%,教育学占36.25%,经济学占21.18%,理学占29.3%,历史学占20.1%,文学占28%,艺术学占42.73%

16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可按学科门类)

法学占22.05%,工学占21%,管理学占24.76%,教育学占31.05%,经济学占25%,理学占20.78%,历史学占24.5%,文学占22%,艺术学占22.54%

1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在岗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

84.38%

18

教授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一门课程的全部课时均由教授授课,计为1,由多名教师共同承担的,按教授实际承担学时比例计算)

21.74%

19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

95.72%

20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

99.85%

21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

97.17%

22

体质测试达标率

99.8%

1注:根据福建省教育评估研究中心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编制发布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通知(闽教评中心201750)要求,《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中教学工作方面采用2016-2017学年度数据,财务经费方面采用2017自然年度数据,师生数采用2017年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时点数据。